

益兴公司提质降本增效成为“新常态”
今年以来,益兴公司将降本节支记于心,把提质增效践于行,用精益化管理“加持”提质降本增效工作,各车间通过技术改造、修旧利废、强化管理、产线能力提升等举措,1至7月份实现降本增效2561万元。
进入7月,化产车间的蒸氨废水温度持续偏高。车间主任杨俊伟告诉我们:“温度过高的蒸氨废水进入公辅车间生化工段后,会严重影响生化运行效果。”本着“谁的问题谁负责,不给后续车间出难题”的原则,化产车间详细查找原因,利用废旧管线、钢板制作换热器,成功将蒸氨废水温度降低了近20度,确保生化水温达到了最佳反应效果。
进生化的蒸氨废水温度解决了,出生化的废水指标也是益兴公司关注的重点。
出于降本增效考虑,公辅车间生化工段从去年12月起由外包运营变成车间自主管理,但一系列难题随之而来。新环保排放标准下,生化水必须经过100%处理,处理量较之前增加1/3,现有的生化系统能做到吗?自主管理后,新进人员几乎没有水处理操作经验,如何熟悉操作快速上手?原外包单位拒绝供给药剂,市面上的药剂又多如牛毛,怎么才能找出合适的?如何迅速调整接管之时异常的数据指标?……一个又一个的问题让公辅车间主任马灏文彻底坐不住了。
面对困难,马灏文虽然心里没底,但也没有退缩。“工作是人干出来的,问题虽然多,但只要我们齐心协力,挨个击破,就一定能确保系统正常”。
在马灏文的带领下,公辅车间几位负责人轮流在现场带班值守。近两个月的时间里,他们和职工每天半夜都盯在生化反应池,随时根据指标调整药剂。这样一来,什么时候加药剂?具体加多少?如何根据指标控制污泥浓度?职工很快就有了清晰深刻的认知。
废水处理的核心是生化活性污泥。原有系统中,池容小,体积负荷高,处理效果大打折扣,处理量增大后这一矛盾更加凸显。公辅车间突破教科书式的羁绊,创造性地将污泥浓度提高了20%-30%,生化废水处理能力大大增强。为解决同时出现的氧气需求量与风机运行能力不匹配的问题,车间没有选择增加成本更换风机,而是采用串联两台离心风机的方法实现了系统稳定,节省了30余万元的设备费用。
今年1月份,生化废水月处理成本为65万元。随着系统的持续稳定优化和找到适合自身水质的药剂,2月处理成本降至30万元,7月份更是降到了25.5万元。出水指标的稳定也同时带来了熄焦废水处理的成本下降,每月又是30万元的节省。综合来看,公辅车间每月水处理综合降本可达到60万元,成效可谓显著。
除此之外,炼焦车间通过自主维修减速机、运焦皮带等方式,7月份节约各类费用26万余元。备煤车间积极回收煤棚顶和排水渠的焦粉,质检中心化验室主动收集采制样后的余煤,7月份产生间接效益3万余元。
无论是技术改造还是强化管理,亦或是精打细算、修旧利废,无论节支的数额是多是少,提质降本增效在益兴公司已成为“新常态”。(王树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