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山西焦炭官网    

 

| 收藏本站 | 网站地图 | 企业邮箱 | 进入内网

难忘的中秋节(三)

2023-02-24 18:20

  在新焦煤建设的关键时期,山西焦炭全体干部职工以时不我待的精神和舍我其谁的斗志奋战在各个岗位上。“每逢佳节倍思亲”,因工作需要山西焦炭仍有许多干部职工放弃举家团圆的幸福时刻,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舍小家为大家、辛勤劳动,为企业的转型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让我们将镜头对准山西焦炭各条战线、各个基层岗位上的焦炭儿女,听他们讲述在岗位上如何度过中秋佳节;听他们回忆儿时难忘的中秋故事;听他们分享自己的中秋情怀……

  山西焦炭官微特推送《月是故乡明——难忘的中秋节》栏目,让我们一同走进他们吧!

中秋忆童年

  月到中秋分外明,又是一年团圆日,月悬于空,儿时的记忆被香甜酥脆的五仁月饼所唤醒,那份独特的家乡味仍萦绕在心头。

  如今,在如此灯红酒绿、纷乱噪杂的城市中,独依在阳台栏杆处,守望着月亮,在纷扰中寻一方净土,童年的记忆随着月饼的香甜涌上心头。

  今年中秋,与家人们摆宴同祝,欢饮达旦,中秋夜宴的味道充斥在整个空气中,多人欢聚本应快活的空气却多了些怅惘和思念,儿时的阵阵欢笑也愈来愈近······

  儿时的故乡总是被中秋渲染得喜气洋洋,红红火火,古色古香的楼台建筑被人们寄满了心愿,各家各户也相互问访,送出饱含祝福的月饼。童年的我总是会在院子中玩耍,每逢叔叔婶婶,左邻右舍拜访时,总会给我带来最爱吃的五仁月饼。有时疯玩一天,有时与挚友共诉月圆,风风火火,好不惬意。硕大的月亮挂在枝头,每每在这时,年龄较大的长辈们会围坐在一起给孩子们讲述着美丽的神话故事,那时候的自己会对这些充满好奇,无尽的遐想着未来。

  疲惫了一天,匆匆赶回家中,爷爷奶奶总是慈祥的端上香喷喷的饭菜和他们自己做的月饼,美味可口,淘气贪玩的我也吵吵嚷嚷自己做月饼,可每次做的不是馅多就是馅少,不完美的月饼也好像是一个生闷气的胖娃娃,每当这时,奶奶总是笑得合不拢嘴,一家人其乐融融。

  如今,身居闹市,又逢中秋,空中还是那轮明月,桌上还是那块月饼,但佳节却不如故乡的热闹,少了份亲切,多了份陌生,即使再繁华,再绚烂也泯灭不了内心的那份朴素,那份乡情!中秋情几何,身守本职岗位,将所有美好的祝福送给远方的亲友与父母!(文:段志凯  图:韩斐龙)

 儿时的回忆

——中秋供月

  又到一年中秋时,月亮象一枚巨大的玉盘,静静地悬挂在东边的天际,把如水般光亮洒在人间。遥望故乡,唤起了我对儿时中秋“供月”经历的百般回味。

  我的老家在朔州市怀仁县清水河乡。1987年,我从村里小学考到乡里中学读初中,当年回家过中秋时父母的高兴劲儿现在依然历历在目。那一年中秋家里买的东西比往年齐全,父亲特意多割了二斤肉,瓜果葡萄自然也少不了。更隆重的是,母亲用了10斤白面放“3斤油、3斤糖”先打了一个大大的“月公爷”,其余的都打成一样大小的饼子。“三油三糖”为供月上品,老家人管这种没馅月饼称为混糖月饼。

  “供月”是我的家乡过中秋最为隆重的习俗。节日当天,父亲把院子里里外外打扫得干干净净,晚饭后,我帮他搬桌子到院子里,把贡品全都拿出来摆上,“月公爷”和西瓜是主位。母亲在屋里炒菜,父亲边忙边与母亲唠家常,我和妹妹眼巴巴瞅着桌子上的贡品唱着雁北地区的中秋儿歌:月亮月亮升上来,给你贡品早已摆;月饼瓜果和葡萄,我们馋得流口水!父亲抱起妹妹讲《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还不时问我在乡里中学的学习情况,并叮嘱说,“农村的孩子想要出人头地只能是好好学习,能跳出‘农门’那是祖坟冒青烟的事儿,你要努力啊!”月亮徐徐上升,照得满院格外明亮,母亲把西瓜剜成花牙元宝的形状,朔州当地俗称“剜月”……

  现在回想起来,快乐不在物质的多少,场面多繁华,而在于一家人和和美美,有个温暧的家。时光荏苒,一晃33年过去了,因为工作原因,我已多年没能回老家与亲友团聚,但想到自己能在工作岗位上为公司转型发展贡献力量,虽说中秋节不能回老家,但幸福感依然会油然而生。(文:卢璟   图:刘天宇)

 

关键词:焦炭集团 山西焦炭